2021年3月31日发布的《成都市各区2021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》,为这一整年成都的土地市场划定了框架,拉出了题单,明确了住宅用地集中出让的改变。
(图据成都规划和自然资源局)
2022伊始,我们在总结上一年的成都土地市场表现时,可以看到在“稳地价、稳房价、稳预期”的目标下,土地市场的精准调控发挥了充分的作用。
纵深一年的时间维度,三次双集中供地的出让文件细则,不同时期因当时市场情况不同而有变化;横跨大成都区域板块维度,远郊宗地常规出让、中心城区宗地双集中供应,而不同区域的起拍价、最高楼面价、清水限售价等也有显著差异。
土地市场地段梯度、价格梯度的形成,也将在接下来的1-3年,映射到新房市场的梯度供应上,最终与购房者在成都选房、买房的需求差异相匹配。
“房住不炒”是红线目标,那精准调控和精准需求匹配,就是管理与执行的艺术。在土地市场的精准调控上,成都在2021交上了不错的答卷。
(图据克而瑞四川)
据克而瑞统计数据显示,2021年大成都土地供应面积19750亩,环比上浮32.4%;成交面积15997亩,环比上浮15.4%。去年成都土地供应规模达到了近10年的峰值,成交量也处在高位,住宅供应力度明显提升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2021年主城5+2区域供地上涨一倍以上,主城整体地价回落。
(图克而瑞四川)
成都市场2021年名义楼面地价为7427元/m²,环比上浮17.2%,但溢价率5%,下降9.7%,创下近10年来新低,核心原因在于起拍楼面地价上涨。其次近5年流拍率一直较低,2021由于市场环境,流拍率16.5%,环比上涨8.3%。
在数据基础之上,我们从三个方面分析2021年成都土地市场的显著特征,以及这些方面将给接下来的成都楼市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变化。
双集中首年 成都热-冷-稳
(图据中国网财经)
2021年是22城双集中供地的首年。去年的3月到12月,除宁波外的21城都已完成了三批次的集中供地。9个城市双集中供地成交破千亿,成都位列其中。
成都的三次双集中,中心城区一共供应宗地155宗总计11900亩,最终成交125宗地9244亩,平均楼面地价9051元/ m²。中心城区双集中供地的成交面积,占成都全年成交土地面积的58%。“双集中供地”也成为2021年成都土地市场最为显著的特征。
(乐居买房数据监控统计)
21城三批次双集中供地热度大都呈现出“V”形曲线。
第一次双集中供地重庆、南京、杭州等城市呈现出高热“抢地”现象,成都也延续了本地市场之前的土拍热度。一批次双集中拍卖中,远达集团竞得的高新南新川76亩宗地,自持租赁住房比例高达59%,为全年最高;龙光竞得的天府新区兴隆湖地块,报名房企高达28家,拍卖过程举牌50+次,最终龙光以自持租赁比例45%竞得。
第二次集中供地规则调整(图据自然资源部官网)
为了平抑土拍市场热度,8月10日自然资源部出台土拍新规,从拿地资质、资金来源、溢价率、品质等方面完善供地制度。很多城市在第二次集中供地前也调整土拍规则,成都的第二批次集中供地要求也是三次集中供地中最为严厉的一次。
(图据四川中原地产)
至此,22城第二批次双集中供地热度减退,房企参与积极性明显下降。据数据统计,22城第二批次双集中成交地块641宗,比第一次下降25.47%;成交金额6388亿元,相较第一次下降39.84%。北京、杭州、合肥等城市流拍和中止交易占比均超过50%;第一批次成交金额霸榜的杭州,第二次集中供地中,撤牌率高达54.8%;第一批次成交溢价率最高的重庆,在第二批次几乎全部低价成交。
成都第二次供地75宗,终止17宗流拍6宗,占比30%,剩余宗地中50.7%底价成交,成交52宗地总计金额448亿元,位居三次双集中之首,但平均溢价率只有2.2%。
相对其他城市来说,成都土地市场的“V”形曲线较为缓和。
由于成都在第二次双集中供地中出现“竞销售型人才公寓面积比例”的规则,在该批次的拍卖中,天恒在高新南区新川板块竞得得88.66亩宗地,销售型人才公寓面积比例达100%。
第二次双集中供地整体偏冷,第三次集中供地22城中的大多数沿用“810土拍新政”要求,广州、武汉、杭州、苏州等部分城市在房企缴纳土地费用、竞买方式、限价要求等方面放松土拍限制。成都第三次双集中供地不再有固定自持和竞自持的要求,降低了土地的隐性成本。但市场热度有限,整体呈现平稳态势。
从结果来看,成都第三批次双集中供地40宗,7宗流拍,33宗成交,成交的地块中,21宗底价成交,6宗触发限价竞销售型一类人才公寓面积比例成交。
远达集团竞得的高新区大源58亩住宅用地,成交楼面地价19600元/平米,销售型一类人才公寓面积占比64%,为本轮土拍成交楼面价与销售型一类人才公寓面积比例最高的地块。该地块住宅清水限价28500元/平米。
在双集中的22城中,成都土地市场有大势环境的热、冷、稳的现象,但相对来说由于土地拍卖规则的精准调整,没有大起大落、骤冷骤热的情况出现。而三次双集中土拍中成都高新区、天府新区的土地市场持续热度,并无冷却迹象。
区域分化 回归中心
2021年成都主城5+2区域供地上涨一倍以上,天府新区、成华区全年土地成交超千亩,成交金额分别是210亿元、180亿元,位居大成都各区土地成交金额的第一和第二。特别是城市更新积极推进、城市界面提升的成华区,名义成交楼面地价超过1.34万/ m²,仅次于热门主城锦江和青羊,可以说是成功逆袭。2022年的成华区新房市场可能会有更多高品质项目问世。
(图据四川中原地产)
在二三圈层成交的土地数据中可以看出,郫都区成交面积虽然是中心城区第一位,但成交金额55亿元,远低于双流;成交楼面地价3623元/ m²,与青白江相差无几。
由于最高楼面地价设置,高新南区在平均成交数据上虽然未能拔得头筹,但单宗地价最高的宗地有两宗在高新区的新川和大源板块。而销售型人才公寓面积比例竞到100%的宗地,也位于高新新川板块。高新区土拍持续竞争激烈。
在2021年的成都土地市场,高新、天新为主的城南持续高热,新都为首的城北快速降温,让“南北断崖差”的情况更为典型。并且远郊的青白江、新津在后续批次供地量锐减,地价下滑、流拍普遍。2022年的双集中供地中,极有可能再无远郊宗地。
(2021远郊非双集中区域涉宅用地拍卖情况)
2021远郊非双集中区域涉宅用地出让数据中,东部新区的名义成交楼面地价居首,其次是简阳和彭州。崇州、邛崃,房企拿地较为积极,未出现流拍。远郊区域,大邑和蒲江土拍市场的表现较差。
2021年的土地市场区域分化越来越明显,城南的高新区、天府新区,主城的锦江、青羊、成华成为房企更为关注和聚焦的区域,回归成都核心的双中心。
125宗地加入“双限时代”
2020年是成都双限元年,从土拍设置地块最高限价升级为“限地价+限房价”,双限地首次亮相出让后,也让稳房价、稳预期更加的深入人心。
那么2021年中心城区的三次双集中供地,则全面开启了“双限时代”。
截至目前成都市场总计出让有双限地138宗,而2021三批次双集中成交的125宗地全部为双限地,占比91%。目前双限地上市项目约14个,那么在2022年中心城区面世的项目大多会是双限盘。对于购房者来说,从地块出让就知其售价,在买房时的区域和项目选择会更加游刃有余。
(数据来源四川中原地产)
在三批次供地中,清水限价与土地实际成交价的房地价差,整体在第三批次有适度放宽,但房地价差超过10000元/ m²以上的宗地在第二批次双集中供地中最高,占比15%。
2021年十宗房地价差最高的双限地
2021年十宗房地价差最高的双限地中,有4宗位于天府新区。房地价差关系到房企在该项目的盈利空间,从已经面世的双限盘产品来看,90-140平米面积段占比87%,140-160平米占比7%,160平米以上占比6%,而160平米以上产品大多是叠拼。
2022年的双限地的上市,可能大部分会集中在二三季度,那产品态势是否会延续目前双限盘的情况呢?深度改善产品大概率会以叠拼形式在市场放量但整体不会大多,双限盘主流的销售产品可能会集中在首置和首改面积段,对刚需友好的时代即将回归。
写在最后,2021年的成都土地市场实现了“稳地价、稳房价、稳预期”的目标,双限地在中心城区大面积的铺开,各区域板块清水限售价的明确,势必会左右购房者对非双限项目是否入手的判断。
而在第二三批次中出现的竞销售型人才公寓,对一类人才非常友好——一类人才在购买这部分产品时,在规定面积内享受购房款15%的政策性优惠,超出面积部分按市场价购买。对于蝉联新一线城市首位的成都来说,对人才在成都安家落户又增加了吸引力。
楼盘点评
写评论